- · 创新科技版面费是多少[05/09]
- · 《创新科技》投稿方式[05/09]
- · 《创新科技》期刊栏目设[05/09]
科技成果转化利好,创新者站在时代C位(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2021年11月15日,在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一家生产环保产品的文创企业,工作人员正在检查3D打印产品的干燥情况。近年来,河北省廊坊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
2021年11月15日,在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一家生产环保产品的文创企业,工作人员正在检查3D打印产品的干燥情况。近年来,河北省廊坊市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积极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视觉中国供图
她也认为,成果转化队伍与机构建设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既懂科技创新规律,又懂市场商务实践,且懂法规制度的“专业人”“明白人”稀缺。
2021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对外公布。其中要求,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力度,强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要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科技成果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和报酬。
“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专利数量存在‘虚胖'。”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检测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王静说。
201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的实施举行新闻发布会,时任科技部党组书记、副部长王志刚谈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还有另一种理解:科技成果转化,转化的往往就是一些颠覆性技术,特别是有可能带来产业“拐点”的技术。
5亿元——这是湘潭大学研发的新型固体酸催化材料技术以许可的方式,向企业进行成果转化的合同金额。
王静曾建议,设立各级或第三方技术评估和转移转化机构或平台,让科研单位“敢于转”。她告诉记者,科研人员大都是“专才”,不是“全才”,需组建由技术、法律、金融、管理等方面专业人才组成的机构或平台,负责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指导和管理,提供精准全方位的服务,降低行政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的法律和商业风险,扭转专利所有权人怕承担风险而“不敢转”的局面,走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产业“拐点”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科技经济两张皮、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饱受诟病,不少投入较大的科研“成果”,沉睡在实验室里沦为“陈果”,有的科技工作者还在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上,碰到了诸如激励不到位、国有资产流失风险等体制机制性障碍。
前不久,他所在的单位发布了《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21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其中提到2020年,我国3500多家高校院所的合同项数超过46万项,合同总金额1200多亿元;高校院所创设和参股新公司数量为2808家,比上年增长28.9%。
至此,“三部曲”一一落地,但有关的政策利好并未止步。
“虽常有某一科研领域‘点'的突破,但缺乏技术工程化、系统化和供应链整合的平台和能力,难以跨越技术到商品的死亡鸿沟,导致大部分‘高新成果'束之高阁。”王静说。
在上海交通大学,有一支科技成果转化专员队伍,他们为师生员工提供全流程、规范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北京大学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共建新型校企联合实验室,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异地科研机构,帮助大学原始创新跨越“死亡谷”;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实施大型骨干企业引领战略,与众多大型骨干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促进高效率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被称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三部曲”的制度性安排,就此拉开序幕。
5.116亿元——这是由四川大学研发的“新冠病毒疫苗”等21项科技成果以作价投资的形式,向企业进行成果转化的合同金额。
“这一结果与智力资源集中、科研经费充足、科技成果丰硕的科研院所和高校形成巨大反差,急需深入研判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效率低下的深层次原因。”王静说。
如今,这样的建议正在一些高校院所落地。
过去高校院所的主要任务是“产出成果”。根据原有规定,这些成果产出后归单位所有,在使用、处置以及分配收益时,主要还是由单位负责。新规出来后,科研团队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科技成果转化净收益的50%或者股权的50%,都可以归团队所有。
过去这些年,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以专利为例,2021年授权发明专利69.6万件,实用新型专利312.0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7.3万件,专利数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这在中科院系统内部是第一个,其目的就是试着“破除”致使科技成果束之高阁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突围”之难可见一斑。
文章来源:《创新科技》 网址: http://www.cxkjzz.cn/zonghexinwen/2022/0927/460.html